来北京两周,除了学习之外似乎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每天在各个不同的英语老师之间徘徊,课堂时间不少于七个小时,加上每天用于做作业和背单词的时间,全力投入至少十个小时以上。我们都在说:如果拿出学外语的精神来写论文,恐怕早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说点体会吧,与大家分享。
1) 精确性。
开学第一天,阅读老师就强调了阅读的精确性。在随后的课堂中,这个概念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比如:“In the matter of chocolate consumption, Britain is the most self indulgent country among the world's big economies. But that may not last."和"Britain no longer leads the world in its consumption of chocolate." 这两句话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大家可以在留言区写答案,我稍后再给大家分析。
关于精确性的问题很多,但反思我们的研究,也出现了精确性问题。我们更喜欢用文字来描述算法的过程,这个十分不可取。为了精确性和今后的抽象性,大家所有的过程描述一律采用数学公式来写。这样可以保证我们所做工作的精确性。
2)投入
开学有一个事先未通知的摸底考试。好在我凭着多年的考试经验(非外语水平)顺利通过了。部分同学受到了约谈。两周下来,发现那些被约谈的同学很多人已经水平大涨。私下聊天得知,这些人为了争口气,每天早上六点到教室上早自习,晚上下课后要在宿舍学习到十二点。这种劲头下想不出成绩还真是挺难的。所以,再次印证了投入才有产出的道理。与之对应的,在北京和一些朋友小聚,发现那些高收入者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以上。每天晚上十点半的地铁上仍然挤满了人。北京的努力程度比秦皇岛高出不只十个数量级。我也决定要好好学习了。估计回学校后,也加加强大家的时间管理。
3)论文
闲暇之余,大家也在交流科研的方法。发现那些牛人共同的建议就是:有了想法做完实验就写论文,别管性能好坏,写好论文后去投稿。在投稿和被毙的过程中吸收审稿人的经验,改进自己。这是最快的成长途径。当然,这里的论文都是英文的。所以,我们也要跳出舒适区,大家今后所有的论文必须都是英文的。除了类似于《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等极少量中文期刊外,不再考虑中文文章。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简单分享以上内容。同时提醒各位,假期间也需要正常些周报,除非你能找到像我这样的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