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周报-20180909

1,网站的目前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按键可以实现2个、4个以及1个的选择。另外预测结果是直接展示,还是邮件通知,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网站的外观设计还需要进行讨论。用本地的wordpress来实现一个页面来布置录音检测也是可以实现的,和小白师兄沟通了一下,准备好网页的内容后他随时可以将挂到网站上。 2,看了两篇fpga的论文,看了论文的结构,但对其硬件部分基本不了解。 ...
Read More

2018.9.9孙浩周报

8.27和佳琦师兄去崇礼进行索道调试,第一次参加现场调试,收获颇多。前几天得知师兄马上要出去工作,索道的二期现场调试也马上到了,这次调试可能要自己赴现场,而现在自己处在什么水平,心知肚明。感觉亚历山大,这是一个鸿沟,是一条必须要跨越的鸿沟!从昨天起,已经开始在课题室学习,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一些慌,怕二次现场砸自己手里。,,,,,,, 调整心情,整装出发。愿不辱使命,不辱团队,不辱老师,不辱师兄。 ...
Read More

2018.9.9周报蒋培培

开学来晚了一周,感觉好多事儿都堆积到一块儿了。有点儿乱。。。 学习上,把暑假翻译的英文论文进行了修改。暑假期间翻译的英文当时读的感觉没有啥太大问题,开学后找专业的人看了看,需要改的还是很多。目前已经改了一半了。目测下周一可以改完。准备下周完成投稿。 ...
Read More

2018.9.9-王明贤周报

首先:总结一下假期,回顾一下假期这段时间看了相关时间序列预测理论部分,理解并不是很透彻,针对性地看了相关神经网络的视频对此收益颇深,找了两个预测的例子及代码,跑完以后,分析其步骤及想法,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在得到一部分数据自己能否做到,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对时间预测的理解也透彻起来,包括时间序列预测常用一些方法函数等以及python的语法,都有一定提升。其次感觉虽在学校但是假期的效率很低,心不在焉,以后一定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踏踏实实做事。 针对上周总结,上周和老师、师兄整理和机械学院合作项目,最为震惊的就是机械学院工作效率,不仅仅来源于人多力量大,而是一个项目下来每一个人能在短时间内把事情做得很有条理很透彻,跨学科能找到其要点;听取会议的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首先在此过程中自己确实工作效率很低,没抓重点,存在点与面的问题;分析原因;用心不够,一开始就没看剧本的目录,导致后面老师交代问题一脸懵逼,回去一看目录才明白自己多可笑,自己也没写过论文,对格式什么的也没了解导致做起来事情很慢,究其根本就是自己看待事物一定要大局入手,条理清楚,不然只能是别人指哪里你无脑的做。还有今后自己要往论文这边多下功夫,论文毕业也有要求自己却没当一回事。反思之余我在想之前我在写高主任专利的事情,机械学院能够做到跨专业找到其他专业要点,我为什么不能... 在对团队提出一点:队内一定要多交流、多分享、多合作、多向别人学习,这样在针对比较急的事情上大家都能迅速地团结在一起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0909

本周主要内容:协助申报十三五装备项目。 上周日,接到机械学院赵老师团队邀请,一起讨论关于人机共融机器人的项目申报。从项目指南上看,目前国家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已经从研究转向应用,但这种转向明显受到了新闻夸大宣传的影响。比如,打算将视觉理解和语音识别用于复杂的战场环境。这些技术从辅助角度来说没有问题,但将其作为人机共融的一环且给予足够信任,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但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作为目前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和语音的人机交互是各个领域都在考虑的方向。这个方向值得专硕同学仔细从工程角度分析一下。 周日的讨论其实没有太多的结论,毕竟大家临时受命,难以一时拿出方案。但到了周二晚上再次开会的时候,给我的感觉绝对就是震撼了。 不足48小时,赵老师的团队不但将人机共融和他们的并联机器人关联在了一起,而且已经能“讲故事”了。这个故事中不但涉及机械领域,而且在人工智能和通信领域也相当的专业。作为一个在通信系混了20年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对系统整体的把握和参数的理解并不在我之下。2天,他们居然完成了我20年的过程,实在了不起。更厉害的是,他们发现了通信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和机械关联了起来,这种格局和基础是我未曾设想过的。反过来想,如果给我两天时间,我能学会机械上的问题并找到痛点吗?我一定是信心不足的。这里面既有学科基础的不足,更多的是关于整体格局仍然不够宏大。所以,除了要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也要学会去偷师其他学科。 第二点震撼就是速度。在不足24小时内,他们的团队迅速组织了近40页的申请书,这除了要理解过程,还需要大量的提炼、写作与制图。回想一下我每年报基金要磨磨蹭蹭的写几个月,这种效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24小时之内,程老师团队也拿出了非常专业的一套方案,而只有我这边,仍然停留在提纲阶段。这其中的差距在于两点:第一,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料积累。受我的影响,团队大多数人不擅长用文字进行总结。即便总结一些内容,也不擅长用专业术语(这一点可能和IT行业有些关系)。这种情况不但反映在我们的周报上,还反映在组会的报告上。极简的风格或许适合产品发布,可以更突出演讲者的个人魅力,但绝对不适合科研。无论从思考深度还是总结深度看,极简风格只能带来骨架,而没有血肉。这就造成了我们短时间内难以拿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申请书。第二个差距在于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在信息馆中,似乎9:00-21:00的工作时间是一个很努力的长度,但在机械馆,这个时间一定是不够的。在这次的申报群中,基本上是从6:00-2:00大家都在讨论,申请书版本几乎每几个小时就要更新一版。程老师稍慢半拍,但也能做到2小时左右的响应时间。相比之下我们的速度明显跟不上了。能看到佳琦和明贤十分努力,但我们仍然是最慢的,而且效率最低。这个也值得我们深思。也许大局观的不足是我们的问题之一,但缺乏高强度的训练应该也是主要问题。 需要多说一句的是,周五和一个95级的校友聊了几句,他是机械学院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在水利、金融和林业方面都做的很成功,现在正在考虑做康养体系。如果没有这次和机械学院的合作,我或许会认为他是机械学院中的失败者(因为他做的和机械关联都不大),可事实证明他才是成功者。他学到了所有的精髓,所以可以任意跨学科做事。他们今天所有的回报都是昨天的努力带来的,我们应该反思的太多。 当然,这周还有一些其他零碎的事,比如和清华大学的李亮教授取得联系,希望就智能驾驶做一些事情(是不是很熟悉?大家是不是意识到了什么?);索道的上线实测第一期已经结束,下一步孙浩压力巨大;看了刘梦奇的小论文,再做些修改就可以投稿了;和张文清讨论了大论文方案,希望能尽快见到她的调试结果;受邀和广州二附院讨论了一次帕金森诊断,但他们更倾向于视频方案。 总之,本周做了很多事情,但对团队影响最深远的应该还是和机械学院的合作。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