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周报20171106

本周主要工作仍然是对FPGA进行调试,主要进展如下: 1. 在刘川的努力下,正向标签转换部分调试完成。该部分遇到的主要障碍为两个: 第一,关于ram读数据时的地址、数据与时钟三者的关系。在仿真中,数据要落后于地址一个时钟周期,因此若要读到地址为n的数据,需要等到n+1时钟才可以。而在实际中,发现要读到地址为n的数据,只需要n时钟即可。 显然,从时序电路的角度,仿真是对的。可实践又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因此出现了矛盾。这个矛盾在上一个项目也出现过,但是没有多想。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该问题,和李林老师进行了探讨。最终的结论是:ram有时钟控制,看似是时序电路。但从地址与数据的关系上讲,ram是一个逻辑电路。所以不需要等到下一个周期就可以得到输出。仿真之所以与实际不同,是因为仿真也是把ram当成了时序电路处理的。 这个说法从使用角度看应该是对的。但我觉得仍然是程序的逻辑有问题。如果ram的仿真和实践真的那那么多,为什么网上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待过后稍稍放松一点,专门测试一下。 第二,关于使能被优化的问题。该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被优化的原因是和状态机重复,因此系统出于节省资源的角度,优化掉了一个信号,keep true之后自然就没问题了。这个后续要做的是:去掉keep true,看电路是否还能正常工作。如果还可以的话,今后就没必要对此进行纠结了。 2.在王明贤的努力下,控制通道模型初步建立,希望今天可以上板测试。 其它工作: 1. 投稿: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投稿完成。 2. 刘梦奇论文看了一下框架,问题不大。交给刘梦奇继续完善。 3. 张文清论文感觉仍然不像是论文,需继续调整。 4. 拓扑坍缩论文由李和合进行了校对稿,已经寄回编辑部,估计离出版不远了。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71030

本周主要工作: 1. 54项目调试,分为两个阶段: 1)局部仿真。本周前半段主要时间消耗在后仿的调试,问题的表现是输出出现了不定态。后期通过向白星请教学会了如何在后仿情况下查看端口输出,定位了问题所在。并于周四由刘川和王明贤调通了后仿。 2)整体联调。整体联调进度比想象的要慢,问题多方面,有些暂时不方便写出,待项目完成后总结。 2. 论文写作:帕金森的中文论文基本完成,进入投稿程序。本周内由蒋培培完成后续工作。 3. 会议:参加了人民医院与燕山大学的科研对接会,整体感觉一般,但激发了几个专利的想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申请专利了。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71015

本周工作重点开始临时发生转移,具体事务如下: 1. 审稿。为pattern recognition 和 计算机科学审稿两篇。 2. 受李金海邀请准备昆明会议的报告。周一开始构思,最终确定题目:属性拓扑与概念认知。计划从概念认知与概念格的区别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其重点在于:人类认识事物都是一个渐进式过程,或者是一个反复自我否定的过程。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否定之否定。那么,如果每个人接触事物的顺序不同,必然会带来渐进式的过程或结果的不同。所以,面对相同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观才会千差万别。 概念认知,应该承认这种渐进式带来的差异性。 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好处在哪里?在于异质性。 就人类个体来说,成长于同一家庭的双胞胎其小时候的各种差别并不明显。而成长于不同家庭的双胞胎则会表现出差异。这充分说明接触事物对个体认知的影响。扩而广之,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世界,为什么大家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同一片天空,有人看到的是蓝色,有人则看到的是灰色。从客观角度来看,与各自接触世界的顺序和后天的引导关系密切。 对世界接触顺序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观念。这个直观的解释便是增量式概念树。在此可以提出一个新的“粒结构”——观念。不同的概念树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概念组合,而不同的概念组合可能形成不同的“语义”,也就是会形成不同的“观念”。当然,具体该怎么描述还要下一步再分析。 至于后天的引导,则完全可以从“观念”出发,去修改概念树。注意,此处用了修改,而不是修剪。修剪仅在于减少,而修改可以增加。当一个人的概念形成后,可以通过后期的修改,改变其概念连接方式,或者说,改变其“粒结构”,从而对其“观念”进行改变。 这种“观念”的改变将比计算概念更有意义,因为其对应的将直接是人工智能中的伦理问题。现在科学家们都在讨论人工智能学会自我学习后会失控,而失控的原因在于其“叛逆期”的不可控性。回想人类,每个叛逆期的少年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我们无非是通过限制(给出足够多的约束条件)或引导(改变其观念)的方式将其引向社会学中的正途,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少年成功渡过叛逆期。如果我们可以将“观念”的观点植入计算机,是不是就可以改变人工智能的“叛逆”?如果是这样,与人类的教育学对应,是不是可以开发AI的教育学? 好了,脑洞开的有点大,拉回来。不同的概念树会对应不同的观念,而不同的观念则对应于对同一新事物所表现出的异质性,而异质性则是世界丰富多彩的本源(突然想起了beyond的《光辉岁月》)。从小的方面看,分类器组合不是也要求各子分类器越异质越好吗? 而所有的这一切的基础,属性拓扑已经给出了答案。随时间变化的记忆模型,随记忆而变化的增量式概念树,都已经具备了雏形(论文还需要快速跟进)。如果再解决了概念之间的“观念”问题,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PS:从结构上看,如果将每个卷积核看做是概念,CNN与以上论断具有相似性。可惜现在人手不够,否则将有力推动整个课题组的研究广度与深度。 以上是一个大概的报告构思,用了三天时间,从周一到周四。但目前看昆明之行可能无法成行,先将想法记录于此吧。 3. 论文写作。中文论文初稿完成,交给蒋培培做格式调整工作。已经于今天发回给我,还未细看。计划下周调整之后投出。 4. FPGA:自从7月底完成自己的既定任务后一直处于停摆状态。为了整体进度再次将仿真任务拿下,同时调整人员分配,将刘川与王明贤放回自己手下工作。希望二位能快速成长,助我一臂之力。本周将标签转换部分写好了顶层代码,下周开始写激励,然后即将进入漫长的debug阶段。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昆明会议难以成行。 究其原因,这次FPGA项目进展十分迟缓,具体原因不想多分析。任务不明确是具体原因。希望这次明确下来后尽快结束战斗吧,这种持久战打得毫无意义。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70930

提前一天汇报本周情况: 1. 与李和合继续梳理增量式算法流程。本周已经基本无bug出现,李和合开始整理算法流程与证明。论文主体内容基本成型,如果证明过程顺利有望在十月中旬做出骨架。 2. 开始撰写帕金森与概念分析的论文,为明年的基金申报和项目结题做准备。经过一周断断续续,草稿完成2/3,仍需继续努力。 3. 撰写提纲:AT与认知模型(杨爽)、GPS漂移抑制(王佳琦)。 4. 与张文清讨论帕金森采集论文的写作细节。 5. 网站的改进交由张猛负责,由王明贤、刘川负责具体实施。 6. 为刘川安排一项专利,开始过程理解。 7. FPGA:讨论下一步工作安排。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7.9.18-9.24

本周主要科研任务为研究、完善增量式概念生成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思想为人类认知的增量式过程。在当前看来,人脑认识事物为一个震荡收敛过程,当收敛至一个不动点时认为当前对事物认知趋于完善。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原有的概念体系必然将不断修正。原有的知识不断更新,新的领域不断拓展。 从结构上,最为简单的增长莫过于原始概念不做修正。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已经认知的概念领域。比如,IPhone 8并没有让我对iphone这个概念发生任何概念,无非是在iphone这个概念的外延中加入了一个iphone8对象而已。 其次,对于原有知识的更新过程一般为伴生的增长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对现有概念体系的细化或更新。比如,我原本认为手机的屏幕一般为矩形。但iphone X的发布让我知道原来手机屏幕还可以做出刘海。虽然“手机屏幕”这个概念仍然存在,但其内涵中对于其形状的要求已经发生变化。这就是对概念的更新过程。而“苹果式的全面屏”这样的概念对我原有全面屏概念的细化。 最为复杂的情况,当属新领域的拓展。从结构角度看,新领域意味着新的顶层出现。虽然这个对象可能和现有的知识或多或少建立联系,但其终归是新的知识。比如,我看GAN。GAN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出现的顶层对象,但当我了解其属性后,发现其与深度学习、概念学习思想基本同源。这就意味着在属性拓扑中这三者是包容关系。所以,我学习GAN时,原来对于深度学习、概念学习的知识会被类比过来使用。也就是说,我是将我原来学会的概念复制给了GAN一份,然后再通过GAN约束,看看哪些需要调整,哪些需要更新。这就是这次对新增顶层对象的处理思路。这个思路其实和迁移学习已经有了相似之处,下一步想必可以发展一下。 总之,新的增量式算法基本思想就是这样。但在设计过程中仍走了很多弯路。好在前面有曹海兰为我奠定的基础,这次有李和合不断的指出问题,让我得以逐渐修改并暂时得以无bug设计(这个过程不就是GAN的对抗式生成吗?同时也是概念学习的趋于不动点?)。本周虽然效率不高,总算还有收获,聊以安慰。 本方向下一步计划: 1. 将算法形式化,并进行相应证明,完成论文写作。 2. 连续数据的层次化表示仍要继续考虑。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