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周报20181209

本周内容相对简单 1. FPGA项目: 1) 1.2G项目评审会。周三上午接到通知,要求近期参加1.2G项目评审。周三下午2:30左右通知评审会安排在周四上午。当时我还在里仁学院值班。立刻安排吴培良老师打印材料,李林老师安排替班,我安排住宿。下午5:21分,火车发车。发车之前所有材料已经打印完毕(大约600页),行程安排完毕,ppt框架搭建完毕。晚上8:40左右,火车到达石家庄站,李林老师已经将ppt初稿整理完毕。晚上11:00左右,课题组内简单讨论了评审会的策略并复核的材料。凌晨1:30分,ppt整合完毕,休息。早6:00,开始准备ppt并发现内容有欠缺。上午8:00,ppt补充完毕,匆忙吃了一口早饭。上午9:00,到达所里。由于会议室占用先对5G项目进行沟通。上午9:30分,评审会开始,进行ppt报告并答辩。上午10:20分,评审会结束,继续5G项目沟通。中午11:20分,沟通完毕,任务完成。 整体收获:1. 本次评审会其实早有预期,但ppt未提前准备导致措手不及。未履行“人等任务,不要让任务等人”的理念,要引以为戒。2. 测试报告中数字不准确,出现“1.2G左右”等含糊描述。这样的描述是不严谨的。3. ppt中未能体现亮点,整体效果欠佳(虽然考虑到时间紧迫可以自我原谅,但这也反映了意识不强的问题)。 2) 5G项目规划。根据新的需求设计了新的方案,与109的各位进行了沟通。 3) 1.2G改进项目测试。目前有丢包,需要确认原因。 2. 索道。与孙浩、王佳琦做了一次沟通,抵御了两次冯工的催促。 3. 垃圾桶。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和网络调研,发现其技术上并不复杂,主要在于商业运作。从技术角度做了一些新想法,暂时不会去开发,作为了解吧。 4. 帕金森。与哈医大一院姚丽芬教授进行了沟通。姚教授一直从事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的研究,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认可。可以配合我们做数据采集等相关工作,这也为这个方向打开了一条道路,希望下一步有合作可能。 5. 河北省科技报告,张亚娟做了初稿,下周进行调整。估计2018的结题要求快来了,也要开始准备才好。 6. 对白星、李和合、张文清的论文框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7. 为《计算机科学》审稿一篇,直接枪毙了。原因很简单:第一,看到题目感觉是十年前的内容,无新意;第二,文中描述该详细的地方(比如关键创新点,比如关键性质的证明与阐述)不详细,不该详细的地方(比如一些简单的公式推导,实在没必要每步都写出来)写的太繁琐。第三,实验部分多处叙述错误,看不到学术的严谨性。这些问题我们也可能会犯,大家应自省。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202

应学校要求,刚刚从北京看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回来。虽然有些累,还是要及时写周报。 本周大体工作如下: 1. 帕金森: 1.1 本周和第一医院的副院长刘兰祥以及神经内科主任兰希发两位医生做了一次讨论。其中与兰主任的讨论相对深入,也收获颇多。总的来说,兰主任认为目前帕金森病没有早期诊断手段,其原因在于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病症状不具有典型性,难以从症状认定其是否患有帕金森病(但从风险预警的角度是没问题的)。在讨论过程中,兰主任认为神经点位的特异性较为明显,但神经点位与语音信号间是否存在关联?作为医生是说不清的,但我们可以考虑介入。 另外,秦皇岛市最近可能要成立帕金森治疗的学术组织,兰主任会邀请我们加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帕金森,同时也获取更多的机会接触临床。 1.2 本周和蒋培培讨论了一次帕金森专利,已经基本成型,争取尽快投到学校,放假前能够投给专利局吧。 1.3 再次收到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的修改意见,简直崩溃。周一蒋培培联系一下看看什么情况。 2. FPGA: 这一轮速度明显提高,我担心的是逻辑测试是否完整。现在看和李林老师一起制定测试大纲时间上不好协调,刘川有时间单独和我讨论一下吧。要做到心中有数。 周五已经和崔工联系去测试,目前一直没有回复。顺利的话下周应该能成行。 3. 摇荡预测: 和明贤讨论了几次,希望晓晴能及时介入,要有工程心态。 4. 特征选择: 到于老师课题组讨论了一次,回来后自己又看了一遍特征选择。真是“温故而知新”啊。结合着0-1背包问题再看特征选择,很多问题又清楚了。看来反复看书是有助于理解的。于老师的工具软件还需要一些调整,正好安排蒋培培指导张亚娟做一下,也锻炼一下队伍。 5. 索道项目: 索道项目自9月份之后基本处于停工状态,中间孙浩去过一次但进展不大。冯工有些着急,本周打了三次电话催促。好在王佳琦已经功成归来,能安心调试一段。希望孙浩能抓紧最后机会,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6. 其他: 本周还有一些其他事项,可能在实验室的同学有人能听到一句半句。但这些尚未成型的事暂且不表吧,待有进展之后再和大家沟通。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125

本周各种铺垫性工作较多,具体包括: 1. 个人资料整理。上个月从重庆回来就想做这件事,但居然拖延症发作,这周才开始整理。整个整理过程持续了3天,对课题组研究方向、专利、论文等所有内容进行了梳理,也算是为今后做一个铺垫。从整理的过程看,明显我们这些年开始注重专利的申报,而忽略了论文的写作。好在我们也及时的发现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将论文的事拿上了日程。 另外,哪位同学有兴趣可以统计一下现在材料中,除了我之外各位同学的成果里列表?看看曾经在我们团队中的同学们是否都留下过痕迹呢? 2. FPGA项目谈判。上周的石家庄之行未能定下来下一个FPGA项目的具体价格和需求,本周价格基本明确,需求大体确定。而且刘川也把上一个项目的结题资料整理好,看看能否尽快结题,也能给参与者一些经济回报。 3. 摇荡项目。和明贤与晓晴讨论了一次技术方案,周五明贤发来了第一版。整理上看理解了,细节还有些不到位,可能仍然是写作经验不足。周一见面再详细讨论。 4. 帕金森。文清和我沟通了帕金森语音特征spss的统计结果,我武断的认为这个结果没有价值。但今天想想并非如此。统计结果不好恰恰说明了我们工作的意义,而且说明了帕金森病语音诊断的复杂性。从这个角度看,至少是一个验证性的实验。看来我想问题有时候还是不够深入,而且单方向思维比较严重。各位同学今后要注意我的这个问题,下次再发生类似问题你们要批评我一下,免得让我们的工作被自己漏掉。 5. 本周和荣美与张亚娟做了相对深入的沟通,让我对他们的课题定位有了相对准确的想法。孙浩和郑晓晴什么时候也找我聊聊呢? 6.李勇明老师沟通。和李勇明老师做了一次简单的网络沟通,他看过我们的材料后建议我们把属性拓扑和深度学习融合起来做,原话是:“你的这个属性拓扑能否与深度学习相结合,构建一个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双驱动特征学习(或双驱动机器学习)方法?”这个和我们在项目申请中提出的“概念-数据双驱动”异曲同工。而且我们约定有机会深入讨论一次这方面内容。 7. 河北基金开始申报,这几天一直在考虑这次申报如何定位。这可能是我们最近能拿到经费的最后一次机会。 8. 无人车定位。与几个课题组接触,学习了一些关于无人车定位的问题,正在论证可行性,看看下一步能否为课题组开辟新的方向。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118

本周过得相对充实,按照时间主线叙述如下: 1. 周一: 参加《状态中医学》讨论会,会议由洪老师主持,来了很多各个医院的人,也听到了师弟们在中医研究方面的进展。整体上看,洪老师关于中医方面的研究已经大大前进了一步,师弟们也各有进展。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港医院张院长无意间说起的医院搞中西医结合,组织医生学中医的事。 对于学习中医,医院的医生都很积极,而且很多西医出身的人从中医中学到了新知识用于指导临床。效果最差的反而是几个中医院毕业的中医师,对这种活动毫无兴趣。 听完这个事情,我突然想到了两个词: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西学中的例子很多,接触到比较成功的应该是新桥医院吴士明先生,还有那个搞信息医学的康继周先生。这些老先生都是西医出身,但接触中医后开始钻研中医,最终二者结合给病人看病,融汇贯通,是典型的西体中用。而反观中医出身的医生,除了高观众老兄之外,不排斥西医者已经不多,能将西医为用精进中医者更是寥寥。难道中西医结合是中体西用这么难吗? 回头看中医现代化,几十年下来之后,可用的中医仪器除去骗子产品和安慰剂产品之外,似乎只有舌诊、脉诊搞得最红火,但也难以应用于临床。为什么呢?仍然是在中体西用啊。中体西用,从大清朝就是这个思路,至今仍然无果。而西体中用至少在操作层面上更易普及一些。二者到底该做如何关系?会上我也抛出了这些观点,未能得到有效回应。周四和洪老师还单独聊了聊这个问题,洪先生也在思考。如果这个问题能想清楚,我们重新杀回中医信息化也未尝不可。 2. 周二、周三、周四上午: FPGA项目。准确的说,这一周每天都和FPGA有关,只是周二周三两天去了趟石家庄,完全拿出来做这个事了。现在看,再签一个项目的问题不大,差的只是能拿到多少经费的问题。周四和李老师沟通了方案后到109和大家开了个小会,布置了任务。周五来了新的修改方案,看来调整不小。好在刘川现在对整个系统比较熟悉,后期也比较放心。 3. 周四下午: 河北基金又开始写进展报告,用了半天时间完成了2018年的进展报告。估计过些天该写结题报告了,还需要拿出些时间来。 看了梦奇的小论文,内容上已经不错,但结构上还缺乏一些自洽性,估计会很快改好。 4. 周四下午、周五、周六、周日上午: 摇荡预测。本周后半周主要精力在于摇荡预测上。一来是因为明贤取得了一些进展,需要更频繁的交流,另一方面是装备部的项目进入了公示期,马上就会立项。下一步绝对是时间紧任务重。今天到机械学院开了个小型启动会,汇报了我们的进展。下一步任务更加艰巨,而且整个过程要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这对我们是个好事,可以从中学习更多的项目经验。 另外,在上午开会过程中从包络检波角度有了一些想法,找时间和明贤、晓晴沟通一下,估计至少写论文不成问题了。你们看到这个周报的话和我联系。 5. 周六下午: 参加了组会。组会过程中和大家交流了一下基础知识,发现大家对于曾经学过的很多知识还停留在表面,没能做到理解、归纳、总结。建议大家自行思考一些问题,这样才能更深入的做研究和工程。 6. 周日下午: 给自己放假,休息半天,看了《我不是药神》。整个故事中徐峥似乎没错,最后赔钱也要给大家弄来低价药;警察也没错,他们在保护知识产权,严格执法;医药公司似乎是最大的反派,他们在挣黑心钱。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医药公司,印度的仿制药去仿制谁呢?所有病人生命的延长不都是医药公司前期巨额研发投入的结果吗?医药公司到底是上帝还是魔鬼?最终的结局是用医保解决了问题,变成了全体纳税人负担高额医药费。这个真的是最好的结局吗?故事据说是根据事实改编的,所以可能受到了限制。但如果我是编剧,这个结局绝对不应该是这样,因为这个结局意味着某些内容在缺失。其实,在整个过程中,真正的错误方在于影片中本该出现却一直缺位的另一批执法者。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111

本周工作如下: 1. 主要精力在于FPGA下一个项目的商务谈判,来回拉锯了几次,仍然没有结果。希望下周这个事情能告一段落吧。 2. 辅助郑存芳老师安排明天的中医会议。可惜这个会议不对外,大家不能去听了。 3. 看了一些uwb定位方面的内容,今后有可能会用到。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030

从24日至29日,连续出差6天,到重庆大学和李勇明老师沟通交流并到恩施参加粒计算会议,耽误了一点写周报,现在补上。 和李勇明老师沟通情况。主要针对帕金森病的语音诊断领域进行了沟通,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帕金森病的语音诊断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领域; 2)后期考虑多模态综合诊断; 3)相互个人资料共享,在可能情况下相互参与对方项目并支持对方申报材料; 4)在适当时间组织国内的帕金森病诊断学术会议。 粒计算会议。参加这次会议主要原因在于连续一年没有参与活动,需要和大家见见面,同时了解一下进展。期间感受如下: 1)和智慧来老师做了深入的沟通,他对于我们在做的记忆模型十分感兴趣,认为是目前领域内值得深入的新方向。 2)姚一豫老师报告,将三支决策的外延进行了扩展,试图更广泛的包容外部理论。从大的角度看,我们做的内容也可以用三支决策进行解释,问题在于没时间来写论文。 3)智慧来老师报告是在本次大会中与我共鸣最大的报告,从定义角度讨论了什么是概念,并开始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这一点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最早做GAN也是这个出发点。 4)和折老师交流了cut问题,他主要从数学角度研究,目前对我们应用价值有限。 5)和徐伟华老师交流了多源信息的可信度分析,计划用到摇荡数据的噪声分析上。最担心的是计算复杂度是否能满足要求。 索道项目。经过孙浩的第二次线上测试,又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调试。还有一些后续的功能要完善与总结,已经与佳琦、孙浩沟通去做。 仔细读了一篇帕金森论文的综述。从论文写作的角度,那个论文写得挺乱的。但从资料的角度,还是给了很多可借鉴的东西。另外,在论文中没有提及我们的工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没有英文论文发表,别人无法检索到我们的工作(这一点李勇明老师也提到了,他读了我们的论文,认为我们应该向IEEE等期刊进行投稿,而不应该写成中文论文)。下一步英文写作还要加强。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021

本周工作内容: 1. 天津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严格讲这应该是上周的事,但上周写周报时会议未结束,故在本周总结。 总体感觉: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中关于“智能”的内涵在发生变化。原来认为分类器等等就算是智能,但这次各个报告基本上将“智能”指向了推理。另外,为了弥补当前推理的不足,人机共融、人在回路等概念被反复提及。在工具上,以知识图谱为幌子的各种图算法和图推理卷土重来,正在开辟新的领地。深度学习开始被大家当做傅里叶变换等等的常用工具使用,开始了小修小补的过程。除此之外,好几个报告给人的感觉就是焦虑,似乎都找不到合适的用武之地。 体会:1)以属性拓扑为基本原型的概念系统符合推理应用的模型基础,可以考虑介入此领域,目前欠缺的是一个合适应用。2)人机共融会作为当前阶段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替代性阶段,需要引起关注。在这里关于可视化、交互方式等要引起注意。3)数据结构中图的部分应该作为重点加强,会成为科研和产业界的重点。这个在今年的各种面试反馈中也发现了。 2. 摇荡项目计划书。明贤和晓晴进行各种资料查找,有了一个大体结构,正在细化中。在写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待告一段落后再总结。 3. FPGA。每天看看日志而已,主要工作还是同学们在做。 4. 索道。孙浩再赴张家口,发现一些问题,回来后还要再做分析和后期处理。 5. 读了一些帕金森论文,其中一篇综述不错,待读完后和大家分享。 6. 和蒋培培一起修改了帕金森小论文,为刘梦奇提了一些修改意见,看了一下明贤发来的索道论文。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013

本周工作如下: 1. FCA综述论文写作。经过了国庆节长假期间论文的阅读和这周的写作,加上刘梦奇的辅助,已经将概念格的应用部分综述写作完毕并发送给李金海。在查找这部分资料的过程中,有如下感受: 1) FCA目前的大方向是对的,从应用角度看已经从单纯的概念计算、属性约简向知识表示、知识发现、逻辑推理等方向偏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概念格的“图”特性。因此FCA目前正在快速向主流且前沿的人工智能领域靠拢。又由于FCA中独有的概念结构,其很可能会在今后形成一股力量。目前缺乏的是一个有优势的特色应用。 2) 之所以目前FCA还处于理论研究为主,其原因在于:第一,这个领域的人员大多为数学出身,他们并不关心其应用。第二,理论好发论文,没人关心如何使用。第三,缺少一个可以跨工程领域的领头人来跨越鸿沟。 3) 这个圈子还是有点浮躁的。查到很多人存在近似稿件问题,一篇论文几乎不修改就再发一遍,或者中文英文各发一遍,或者改一下数据再发一遍。不知道这样做对于领域是好事还是坏事。 4) 论文档次两级分化严重。中文的论文基本上以普通核心期刊为主,甚至包括很多不入流的期刊,而英文又不乏SCI期刊。甚至那些中英文各发一遍的论文也存在这种情况。是不是说明这个领域发SCI比发中文核心要简单呢? FPGA启动。启动了FPGA的新项目预研,整理了一楼的临时项目部,刘川准备入驻新地点了。 参加中国计算机应用大会。目前会议仍在进行,但从今天上午的报告中,“人在回路”(即人机共融)和知识推理正在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流。我们再次站在了领域的前沿。如何保持住前沿并作出成果仍是我们的问题。待回去后整理这次会议的内容再补充详细信息。 ...
Read More

张涛周报20181007

本周国庆节假期,鉴于前些天较为紧张,这周给自己放松了一下,仅安排了两个工作: 1. 审稿。最终审完了西班牙人的那篇关于knn的稿件,虽然我已经十分努力的寻找亮点,但真的没找到。文章看似丰富,但很干瘪。30多页的论文其内核只有2页不到,这其中还有1页是伪代码。而关于算法的数学描述、数学证明以及原理分析丝毫没有提及。而且作为一种启发式寻优算法,其是否会得到全局最优以及如何避免局部最优等基础问题也没有阐述。所以,我只能毙掉了它。见不贤而自省,希望大家在写论文时引以为鉴,莫犯类似错误,否则审稿人想让你通过都难。 2. 写稿。受李金海教授邀请,全国6个人一起要写一篇概念格的综述论文,我负责概念格应用部分。其实这部分在当年小白毕业时我整理过,但没有形成文字。这次又回头看,发现这几年领域内还是有很多进步。这周大约读了30篇左右的论文,写了大概的提纲。下周争取写完这个稿件,也为自己梳理一下这个领域的思路。 ...
Read More